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本科生教育

2018级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020-12-12

培养目标

2018级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毕业生应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目标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目 标2】和工程技术基础【目标3】,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目标4】和开拓创新精神【目标5】,能从事与本专业领域相 关的研究开发与咨询【目标6】、生产制造【目标7】、管理经营【目标8】等方面的高层次工作。

毕业要求

学生应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数学、力学、化学、热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机 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扎实基础,通过构造、理论、设计及控制等课程掌握宽广的汽车专业理论基础,通过课程 设计、科研实践、试验、实习等环节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 题,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工 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工程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以汽车构造、内燃机学 、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与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方向课程。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 发解决方案: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 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 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本专业领域新兴技术和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 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 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本专业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感,能够在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 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 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 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本专业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 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材料力学(乙) 传热学(甲) 电工电子学 工程热力学(甲) 机械设计(甲)I 机械设计(甲)II 理论力学(甲 ) 内燃机学 汽车电子与控制 汽车构造 汽车理论 汽车设计

推荐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60+6+8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机械类

交叉学习:

微辅修:12学分,修读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学、汽车设计; 辅修:31学分,标注"*"号的课程
双专业:51学分,标注"*"与"**"号的课程 双学位:66.5学分,修读标注"*"与"**"号的课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1)思政类

67.5+6学分 14+2学分

课程号

371E0010 551E0010 551E0020 551E0030 551E0040 371E0020

(2)军体类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一(春夏) 一(秋冬)
一(秋冬) 二(秋冬)/二(春夏) 三(秋冬)/三(春夏) 四(春夏)

    03110080
    03110090

(3)外语类

形势与政策I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II

5.5+3学分

1.0 0.0-2.0 3.0 2.0-2.0 3.0 3.0-0.0 3.0 3.0-0.0 5.0 4.0-2.0 1.0 0.0-2.0

体育I、II、III、IV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要求在前2年内修读。学生每年的体质测试原则上低年级随课 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
一(秋冬)
一(春夏) 二(秋冬)/二(春夏) 二(秋冬)

二(春夏) 三(秋冬)/三(春夏) 四(秋冬)/四(春夏)

03110021
031E0020 体育I 031E0030 体育II 031E0010 军事理论 031E0040 体育III 031E0050 体育IV

军训 +2.0 +2
1.0 0.0-2.0

1.0 0.0-2.0 1.5 1.0-1.0 1.0 0.0-2.0 1.0 0.0-2.0

体质测试I +0.5 0.0-1.0 体质测试II +0.5 0.0-1.0

6+1学分

外语类课程最低修读要求为6+1学分,其中6学分为外语类课程选修学分,+1为“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 试必修学分。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修读计划是“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IV”,并根据新生入学分级考试 或高考英语成绩预置相应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 “F”的课程);二年级起学生可申请学校“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本科 生“外语类”课程修读管理办法》(2018 年4 月修订)(浙大本发〔2018〕14 号)。

1)必修课程

课程号

051F0600

2)选修课程 或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051F0020 大学英语III

3.0

2.0-2.0 一(秋冬)

+1.0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英语水平测试

+1.0 0.0-2.0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6学分

051F0030 大学英语IV 3.0 2.0-2.0 一(秋冬)/一(春夏)

(4)计算机类 5学分

学校对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计算机类通识课程: 1)必修课程 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211G0230 计算机科学基础 2)选修课程 3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2.0 2.0-0.0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

建议学年学期

一(春夏) 一(春夏) 一(春夏)

211G0200 Python程序设计 3.0 211G0220 Java程序设计 3.0 211G0280 C程序设计基础 3.0

(5)自然科学通识类 25学分

2.0-2.0 2.0-2.0 2.0-2.0

学校对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

课程号

821T0150 821T0190 771T0050 761T0010 821T0160 761T0020 761T0060

课程名称

微积分(甲)I
线性代数(甲)
工程化学
大学物理(甲)I
微积分(甲)II
大学物理(甲)II
大学物理实验

学分 周学时

5.0 4.0-2.0 3.5 3.0-1.0 2.0 2.0-0.0 4.0 4.0-0.0 5.0 4.0-2.0 4.0 4.0-0.0 1.5 0.0-3.0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 一(秋冬) 一(春) 一(春夏) 一(春夏) 二(秋冬) 二(秋冬)

(6)创新创业类

 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任选一门修读。

(7)通识选修课程

1.5学分

10.5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下设 “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科技创新”“生命探索”及 “博雅技 艺”等6+1类。每一类均包含通识核心课程和普通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修读要求为:

1)至少修读1门通识核心课程;
2)至少修读1门“博雅技艺”类课程; 3)理工农医学生在“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四类中至少修读2门; 4)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 5)若上述1)项所修课程同时也属于上述第2)或3)项,则该课程也可同时满足第2)或3)项要求。

2.专业课程 86.5学分

(1)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081C0130 工程图学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081C0170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61B0160 随机过程

(2)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59120050 汽车导论 101C0010 电工电子学* 101C0020 电工电子学实验 261C0061 理论力学(甲)*

59120060 汽车构造* 08120350 机械制造基础

081C0230 机械设计(甲)I* 261C0031 材料力学(乙)*

59120030 工程热力学(甲)* 081C0120 工程流体力学(乙)** 261C0080 材料力学实验

08123580 自动控制理论** 081C0240 机械设计(甲)II**

59120040 传热学(甲)**
59120070 内燃机学*
60120040 汽车理论*
59120080 汽车电子与控制** 59120090 汽车设计**
08123920 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59120100 汽车及发动机专业实验**

(3)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60188010 科研实践

9学分

54.5学分

学分 周学时

2.5 2.0-1.0 1.0 1.0-0.0 1.5 1.0-1.0 2.5 2.0-1.0 1.5 1.5-0.0

学分 周学时

1.0 1.0-0.0 4.5 4.5-0.0 1.5 0.0-3.0 4.0 4.0-0.0 2.0 1.0-2.0 2.0 2.0-0.0 3.0 3.0-0.0 4.0 4.0-0.0 4.0 3.0-1.0 2.0 2.0-0.0 0.5 0.0-1.0 2.0 2.0-0.0 3.0 3.0-0.0 4.0 3.0-1.0 4.0 2.0-2.0 4.0 2.0-2.0 2.0 2.0-0.0 2.0 2.0-0.0 2.0 2.0-0.0 3.0 1.0-4.0

学分 周学时

2.0 +2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 一(夏) 一(夏) 二(秋冬) 二(夏)

建议学年学期

一(春) 二(秋冬) 二(秋冬) 二(秋冬) 二(秋冬) 二(春) 二(春夏) 二(春夏) 二(春夏) 二(夏) 二(夏) 三(秋) 三(秋冬) 三(秋冬) 三(秋冬) 三(秋冬) 三(春夏) 三(春夏) 三(夏) 四(秋)

建议学年学期

二(短)

7.5学分

08194020
60190050
08123950
59190020
08195280
59190030
60190100
汽车环境保护学
发动机振动与噪声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
内燃机燃烧学
汽车新技术研究专题
车辆热管理
汽车空气动力学

2.0 2.0-0.0 三(春) 1.5 1.5-0.0 三(春) 2.0 2.0-0.0 三(夏) 2.0 2.0-0.0 三(夏) 2.0 2.0-0.0 四(秋) 1.5 1.5-0.0 四(秋) 2.0 2.0-0.0 四(秋)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1.0 +1 一(短) 0.5 +1 一(短) 1.5 0.0-3.0 二(秋冬) 1.5 0.0-3.0 二(秋冬) 2.0 +2 三(短) 1.0 +1 三(短)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8.0 +10 四(春夏)

(4)实践教学环节

7.5学分

课程号

08188100 59188010 081C0251 851C0030 08121490 59188020

课程名称

汽车驾驶实习
汽车认识实习
工程训练
电子工程训练(乙)
汽车生产实习
汽车核心课程综合设计

8学分

6学分

 个性课程学分是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自主发展学分。学生可利用个性课程学分,自主选择修读感兴趣的本科课程或
用于转换境内、外交流学习的多余课程学分。

(5)毕业论文(设计)

课程号

08189032

3.个性课程

课程名称

毕业设计(论文)

本专业学生的个性课程修读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1)通识选修课程认定不得多于2学分; (2)需修读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1门; (3)本专业推荐修读以下课程:

课程号

21120130 08183780 081C0220 61190290 061B0020 61190260 061B0090

课程名称

工业设计史
微机原理及应用
工程材料
工程经济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液压传动及控制(乙)
偏微分方程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2.0 2.0-0.0 二(秋) 2.0 1.5-1.0 二(春) 2.0 2.0-0.0 二(春) 2.0 2.0-0.0 二(夏) 1.5 1.0-1.0 三(秋) 1.5 1.5-0.0 三(秋) 2.0 2.0-0.0 三(冬)

08124010
    60190140
    08192051
    08590020
    21191630

4.第二课堂 5.第三课堂 6.第四课堂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概论 燃料电池及蓄电池 机械系统动力学 CFD软件应用 设计与未来

1.0 1.0-0.0 三(冬) 2.0 2.0-0.0 三(夏) 1.5 1.5-0.0 四(秋) 1.5 1.5-0.0 四(秋) 2.0 2.0-0.0 四(秋)

+4学分 +2学分 +2学分


返回